粉體行業在線展覽
面議
678
neaSNOM是德國neaspec公司推出的第三代散射式近場光學顯微鏡(簡稱s-SNOM),其采用了**化的散射式核心設計技術,極大的提高了光學分辨率,并且不依賴于入射激光的波長,能夠在可見、紅外和太赫茲光譜范圍內,提供優于10nm空間分辨率的光譜和近場光學圖像。由于其高度的可靠性和可重復性。neaSNOM業已成為納米光學領域熱點研究方向的**科研設備,在等離基元、納米FTIR和太赫茲等眾多研究方向得到了許多重要科研成果。
*近,neaspec公司成功開發了可見至太赫茲高分辨光譜和成像綜合系統,將上述sSNOM功能與納米紅外(FTIR)、針尖增強拉曼(TERS)、超快光譜(ultrafast)和太赫茲光譜(THz)進行聯用,可以為廣大科學工作者在等離子激元、二維材料聲子極化、半導體載流子子濃度分布、生物材料紅外表征、電子激發及衰減過程等的研究上提供相關支持。
neaSNOM是目前世界上**成熟的s-SNOM產品
**保護的散射式近場光學測量技術
—獨有的極高10 nm空間分辨率
**的高階解調背景壓縮技術
—在獲得10nm空間分辨率的同時保持極高的信噪比
**保護的干涉式近場信號探測單元
**的贗外差干涉式探測技術
—能夠獲得對近場信號強度和相位的同步成像
**保護的反射式光學系統
—用于寬波長范圍的光源:可見、紅外以至太赫茲
高穩定性的AFM系統,
—同時優化了納米尺度下光學測量
雙光束設計
—極高的光學接入角:水平方向180°,垂直方向60°
操作和樣品準備簡單
—僅需要常規的AFM樣品準備過程
表面等離激元
石墨烯
六方氮化硼
光電流/太赫茲
化學過程
高分子/生物材料
光子晶體又稱光子禁帶材料。從結構上看,光子晶體是一類在光學尺度上具有周期性介電結構的人工設計和制造的晶體,其物理思想可類比半導體晶體。通過設計,這類晶體中光場的分布和傳播可以被調控,從而達到控制光子運動的目的,并使得某一頻率范圍的光子不能在其中傳播,形成光子帶隙。
光子晶體中介質折射率的周期性結構不僅能在光子色散能帶中誘發形成完整的光子帶隙,而且在特定條件下還可以產生一維(1D)手性邊界態或具有Dirac(或Weyl)準粒子行為的奇異光子色散能帶。原則上,光子晶體的概念也適用于控制“納米光”的傳播。該“納米光”指的是限域在導電介質表面的光子和電子的一種耦合電磁振蕩行為,即表面等離子體激元(SPPs)。該SPP的波長,λp,相比入射光λ0來說*多可減少三個數量級。如果要想構筑納米光子晶體,我們需要在λp尺度上實現周期性介電結構,傳統方法中采用top-down技術來構建納米光子晶體,該方法在加工和制造方面具有較大的限制和挑戰。
2018年12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D.N. Basov教授在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Photonic crystals for nano-light in moiré graphene superlattices的全文文章。研究者利用存在于轉角雙層石墨烯結構(twisted bilayer grapheme, TBG)中的莫爾(moiré)超晶格結構,成功構筑了納米光子晶體,并利用德國neaspec公司的neaSNOM納米高分辨紅外近場成像顯微鏡研究了其近場光導和SPP特性,證明了其作為納米光子晶體對SPP傳播的調控。
蘇州大學Q.L. Bao教授等人在鈣鈦礦結構微納米線的光電轉換離子遷移行為和載流子濃度分布等領域作出了突出貢獻。2016年,發表在ACS Nano上的鈣鈦礦結構微納米線的光電轉換離子遷移行為的研究中,作者利用Neaspec公司的近場光學顯微鏡neaSNOM發現:1. 未施加外場電壓時, 該微納米線區域中載流子密度(圖1 g. s-SNOM振幅信號)和光折射率(圖1 g. s-SNOM相位信號)較均勻;2. 施加外場正電壓時,該區域中載流子密度隨I-離子(Br?)的遷移而向右移動(圖1 h. s-SNOM振幅信號),其光折射率隨隨MA+離子(CH3NH3+)的遷移而向左移動(圖1 g. s-SNOM相位信號)較均勻;3. 施加外場負壓時,情況正好與施加正電壓時相反(圖1 i)。該研究顯示弄清無機-有機鈣鈦礦結構中的離子遷移行為對于了解鈣鈦礦基的特殊光電行為具有重要意義,進而為無機-有機鈣鈦礦材料的光電器件應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d-f. 離子遷移測量示意圖;g-i,相應的s-SNOM光學信號振幅和相位圖
2017年, Q.L. Bao教授等人發表在AdvanceMaterials的文章中再次利用Neaspec公司的近場光學顯微鏡neaSNOM,**在實驗中研究了太陽能電池表面鈣鈦礦納米粒子涂層的載流子密度。結果顯示:鈣鈦礦納米粒子覆蓋區域近場信號強度高于Si/SiO2區域中信號強度(參見下圖2 b; 圖2 a為對應區域的形貌)。另外作者也研究了增加光照的時間的影響(參見下圖2 c, d)。其結果顯示:近場信號強度隨光照時間增加,從12.5 μV (黃色,0 min) 增加到 14.4 μV (紅色, 60 min),該近場信號反映了可移動自由載流子密度的變化。*終,紅外光neaSNOM研究結果證明:隨光照時間增加,太陽能電池表面的鈣鈦礦納米粒子涂層富集和捕獲了大量的電子。
參考文獻:
1、Wang Y.H.; et. al. The Light-InducedField-Effect Solar Cell Concept - Perovskite Nanoparticle Coating IntroducesPolarization Enhancing Silicon Cell Efficiency. Advanced Material 2017, First published: 3 March 2017; DOI: 10.1002/adma.201606370.
2、Zhang Y.P.; et. al. Reversible StructuralSwell?Shrink and Recoverable Optical Properties in Hybrid Inorganic?OrganicPerovskite. ACS Nano 2016,10, 7031?7038.
中科院微系統所陶虎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利用neaspec公司的近場光學顯微鏡(neaSNOM)高化學敏感和10 nm空間分辨的優勢,在納米尺度近分子水平研究了電調控下絲蛋白中的多形態轉變。 該研究在納米尺度實現了蛋白質結構轉換的探測,結合納米精度的電子束光刻技術能為我們在二維及三維尺度實現絲蛋白的結構控制提供有力的方法;同時該工作為開啟納米尺度的蛋白質結構研究和探究蛋白質電誘導構象變化的臨界條件鋪平了道路;為未來設計基于蛋白質的納米結構提了供新的規則。
參考文獻:
1. Nanoscale probing of electron regulated structural transitions in silk proteins by near field IR imaging and nano-spectroscopy, Nature Comm. 7:13079
2. Precise Protein Photolithography (P3): High Performance Biopatterning Using Silk Fibroin Light Chain as the Resist, Adv. Sci. 2017, 1700191
亞波長下光的調控與操縱對縮小光電器件的體積、能耗、集成度以及響應靈敏度有著重要意義。其中,外場驅動下由電子集體振蕩形成的表面等離激元能將光局域在納米尺度空間中,是實現亞波長光學傳播與調控的有效途徑之一。然而,表面等離激元技術應用的*關鍵目標是同時實現:①高的空間局域性,②低的傳播損耗,③具有可調控性。但是,由于金屬表面等離激元空間局域性較小,在長波段損耗較大且無法電學調控限制了其實用化。
由中科院物理所和北京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報道了砷化銦(InAs)納米線作為一種等離激元材料可同時滿足以上三個要求。作者利用neaspec公司的近場光學顯微鏡(neaSNOM, s-SNOM)在納米尺度對砷化銦納米線表面等離激元進行近場成像并獲得其色散關系。通過改變納米線的直徑以及周圍介電環境,實現了對表面等離激元性質的調控,包括其波長、色散、局域因子以及傳波損耗等。作者發現InAs納米線表面等離激元展現出:①制備簡易,②高局域性,③低的傳波損耗,④具有可調控性,這為用于未來亞波長應用的新型等離子體電路提供了一個新的選擇。該工作發表在高水平的Advanced Materials 雜志上。
范德華材料擁有一整套不同的激元種類,在所有已知材料中的具有**的自由度。德國neaspec公司提供的先進近場成像方法(s-SNOM)允許極化波在范德華層或多層異質結構中傳播時被激發和可視化,從而被廣泛應用到范德華材料激元的研究中,為研究人員對范德華材料體系中激元的激發、傳播、調控等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另一方面,范德華材料系統中激元的優點是它們具有的電可調性。此外,在由不同的范德華層構成的異質結構中,不同種類的激元相互作用,從而可以在原子尺度上實現激元的**控制。德neaspec公司提供的納米光譜(nano-FTIR)和納米成像成功被研究人員用于激元的調控等研究中,通過實驗證實,研究人員已經成功開啟了操控激元相關納米光學現象的多種途徑。
A、石墨烯中Dirac等離激元;B、 石墨烯納米共振器邊緣的等離激元;C、碳納米管中的一維等離激元;
D、 石墨烯-六方氮化硼moiré 超晶格體系中的超晶格等離激元;E、六方氮化硼上石墨烯的雜化等離子-聲子激元;
F、WSe2中的激子激元;G、 雙曲六方氮化硼中的聲子激元及波導傳播
參考文獻:
Basov, D. N et. al Polaritons in van der Waals materials, Science, 354, aag1992(2016). DOI: 10.1126/science.aag1992
Science (2017) doi:10.1126/science.aan2735
Tuning quantum nonlocal effects in graphene plasmonics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7) doi:10.1038/nnano.2016.185
Acoustic terahertz graphene plasmons revealed by photocurrent nanoscopy
Nature Photonics (2017) doi:10.1038/nphoton.2017.65
Imaging exciton–polariton transport in MoSe2 waveguides
Nature Materials (2016) doi:10.1038/nnano.2016.185
Acoustic terahertz graphene plasmons revealed by photocurrent nanoscopy
Nature Materials (2016) doi:10.1038/nmat4755
Thermoelectric detection and imaging of propagating graphene plasmons
Nat. Commun. 8, 15561(2017)
Imaging metal-like monoclinic phase stabilized by surface coordination effect in vanadium dioxide nanobeam
Adv. Mater. 29, 1606370 (2017)
The Light-Induced Field-Effect Solar Cell Concept –Perovskite Nanoparticle Coating Introduces Polarization Enhancing Silicon Cell Efficiency
Light- Sci & Appl 6, 204 (2017)
Effects of edge on graphene plasmons as revealed by infrared nanoimaging Light- Sci & Appl,中山大學accepted (2017)
Tailoring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localizations by two-dimensional graphene nanostructures Nanoscale 9, 208 (2017) Study of graphene plasmons in graphene–MoS2 heterostructures for optoelectronic integrated devices Nano-Micro Lett. 9,2 (2017) Molybdenum Nanoscrews: A Novel Non-coinage-Metal Substrate for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J. Phys. D: Appl. Phys. 50, 094002 (2017) High performance photodetector based on 2D CH3NH3PbI3 perovskite nanosheets ACS Sens. 2, 386 (2017) Flexible, Transparent, and Free-Standing Silicon Nanowire SERS Platform for in Situ Food Inspection Semiconductor Sci. and Tech.32,074003 (2017) PbI2 platelets for inverted planar organolead Halide Perovskite solar cells via ultrasonic spray depos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