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體行業在線展覽
面議
636
1引言
密集農業活動和管理不善的土壤耕作造成的土壤侵蝕和面源污染營養鹽負荷導致水生生境和沿岸植被退化(魚類產卵區域、底部動物),水庫庫容迅速喪失及其使用壽命的縮短,養分微粒和有毒物質的輸移導致水體富營養化、中毒和渾濁。
流域管理急需流域尺度的近似估算法和模型模擬,并且,能采用實時調查的土壤侵蝕及庫區淤積污染數據與模型計算結果比照,從而確定模型能夠用于無測站流域面源污染的測評,并動態模擬關鍵污染源采用調控措施后,污染變化情況。
2 系統的應用
水土面源污染調查及動態測評系統通過確定總負荷中點源/非點源比率,采用模型計算與實地面源污染調查比照,識別流域內面源污染貢獻**的關鍵點來協助制定流域管理戰略。
可用于大尺度有測站或無測站流域的管理,評估氣候變化,流域**管理的設計,面源污染調控、污染排放控制、濕地養分監測等領域。
3 系統組成
水土面源污染調查及動態測評系統 由PhosFate 模型、污染調查系統組成。
PhosFate模型(Kovacs et al. 2008)是一種用來模擬流域和河網內水文、土壤流失、點源、面源污染P排放及其輸移的GIS工具。通過流域尺度的模擬計算,減少侵蝕和面源污染營養鹽排放。模型融合了單個經驗模型和邊界清晰的物理集水區模型的優勢,它由已有的獨立的方法構建而來,這些獨立的方法通過適當的修正、延展,*后被整合到一個通用的模型框架中。
關于空間變異性,PhosFate完全忽略河水流動、水質成份,模型所有的輸入與結果都是“長期平均值”。
PhosFate模型主要分為兩部分:侵蝕/排放和輸移子模型。
模型的輸入數據如下(針對水文和侵蝕模擬):
數字地圖( 海拔、土地利用類型、物理表土質量、腐殖質含量)
氣象資料(時間尺度內的平均降水、與不同降雨強度相關的降雨分布、平均潛在蒸散量、溫度和風速)
點源信息(水庫的位置和運作容積)
流域水文采用WetSpass長期水文學模型(Batelaan and Woldeamlak, 2004)運算。
地表徑流計算基于土壤類型、土地利用類型、取決于坡面的潛在徑流系數以及與土壤入滲能力有關的分配系數。參考蒸散量用成熟的Penman-Monteith方程計算,實際蒸散量采用恒定不變的水分相關系數修訂參考蒸散量得到。入滲和地下水補充是該水分平衡方程的剩余條件,分別描述土壤表面和表土層情況。
土壤流失采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Novotny, 2003)計算。
輸移子模型加入了單獨的單元來提供相鄰單元的交互作用,并計算流域內本地泥沙輸移通量。模型單獨計算水、沉積物、地表面源溶解態磷(DP)和顆粒態磷(PP)排放,地下排放和點源排放。計算的結果是流域內任意點的排放總量、泥沙、DP和PP負荷值,這些值的組分(地表、地下、點源)以及流域內泥沙與P的滯留模式。
污染調查系統即可便攜式測量各點的營養鹽參數 如 硝酸鹽、亞硝酸鹽、氨氮、磷酸鹽,也可固定在觀測點長期、動態觀測營養鹽或水體物理和化學參數。
4、系統技術指標
計算面積: 10000平方公里-50000平方公里
基本單元面積:100m x 100m
單元計算參數:植被截流、地表徑流、地表滲透、實際蒸散、地下水補給
輸出結果: BMPs,河床和庫底的滯留量,營養鹽負荷
運算法則:
1、對每個單元可達增益進行估算
2、以**可達增益為指導,對單元實施干預(轉變土地利用方式)
3、在受影響的區域實施模型運算(被干預單元的上/下游相鄰單元)
4、如果預算用完,進行第5步,否則從第1步開始重復。
5、結束
測量范圍:
氨氮 :0~0.4/1/2/5/mg/l ,其它范圍可定制
硝酸鹽+亞硝酸鹽: 0~0.5/1/5/10 mg/l ,其它范圍可定制
亞硝酸鹽: 0~0.1/0.2/0.5 mg/l ,其它范圍可定制
磷酸鹽: 0~0.3/1/2/5/ mg/l ,其它范圍可定制
5、應用案例
5.1流域管理評估
PhosFate模型工具允許編制流域**管理措施(BMPs),并可模擬對泥沙和營養鹽負荷可能的影響。多種BMP可選方案及方案間的組合能有效降低土壤流失(Campbell et al., 2004)。模型尤其關注農村土地利用管理,包括土地利用方式轉變,耕作方法改變,緩沖區和濕地建立等,如通過減少徑流和土壤流失為手段的源控制干預措施,減少 耕作方式的改變(例如耕地的方向,保護性耕地,等高條植,耕后覆蓋,梯田耕作等)對土壤流失值也有影響。
根據計劃好的干預措施,更改土地利用圖并運行排放和運移模型后,改良后的水文和負荷降低功效能被模擬出來。
模型還可跟蹤河網內的點源排放情況。模型可計算河床和庫底的滯留量,因此可以模擬距下游目標(河段或靜水)有較遠距離的點源的影響。
5.2 評估氣候變化情形
因為一些輸入數據是氣候變量,PhosFate可以被用來開展氣候變化影響評價。因為輸出的是長時期平均值,模型可以方便地根據預期氣候變化修改輸入數據,不需對每日或更密時間頻率作縮小尺度規模的預報。氣候情形可以與預期土地利用發展相關聯,創造一個綜合的框架,為流域管理預報未來的變化或挑戰。
5.3**管理技術的設計
為了達到**管理(低成本高效地降低土壤流失),不是所有的侵蝕源區域都必須被干預措施涉及,因為不是所有的源區域對泥沙和營養鹽負荷都有有效的貢獻率。**策略受兩個目標功能支配(現有固定成本下的負荷降低功率和固定污染限度下的成本效益)。
**化過程的目標功能是以***的干涉方法(涵蓋盡量少的單元)減少輸移進入河網的SS總量。或者,反過來講,怎樣在指定數量的單元內以干預措施實現負荷下降的**效益?
那些成功將**總量的侵蝕物送入河網的單元可以被當作理想的源控制目標(本地侵蝕的減少)。然而,其它僅具有有限侵蝕率的單元,也能輸移從其直接鄰近區域過來的具有相當總量的SS。這些是**的輸移控制地點,即用來建立滯留區域(多數沿著水流方向)。按照這兩個特性排列單元為**干預計算構建基礎。
這兩種干預類型(源控制和輸移控制)在計算過程中必須相互協調。如果一個高度侵蝕的單元被干預,其下游相鄰單元的相對重要性也就減少。同樣,通過安置緩沖區,上游相鄰單元的有效貢獻也會降低。因此,在每個特定單元實施干預活動后,單元的重要性排序必須被更新。
5.4匈牙利大尺度、有測站流域
PhosFate 系統在匈牙利全境的小流域內,為不同管理計劃的水質評估模擬水平衡、土壤侵蝕、磷排放及負荷。4個試點流域被選擇出來用于校準和詳細分析,這是為在其它無測站流域的后續應用提供參數范圍。試點流域出口觀測站測量出的排放量、顆粒態磷(PP)和可溶性活性磷(SRP)負荷被用作校準。各參數在終點校正都取得了成功,**參數值(與實測值)顯示出顯著的相似性。
Zala流域是用于校準模型的試點流域之一。不僅在該流域的出口處,在其它3個沿河監測站的排放量,校準的模型輸出值與測量值也有很好的一致性。計算得出的主河道內的平均行程時間與基于小型洪峰傳播速度的估算值非常接近。
模型的良好性能允許將其擴展應用到校準區以外的流域。除了計算基準值,5個全國管理策略對營養鹽負荷和水質也進行了測試。測試顯示,土地利用管理策略(曾是BMP的可選措施)自發和統一的應用對于減少侵蝕和富營養化,是一種沒有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方法。在已識別出的“熱點”實施**干預措施,成本效益可增加2倍,而且,在總侵蝕量顯著下降的情況下,影響面積縮小50%。
因此,在具有代表性的有測站區域應用 PhosFate有助于對無測站流域進行高精度的流域管理評估和設計。
5.5阿爾巴尼亞大尺度、無測站流域
阿爾巴尼亞(28 750 km2)是坐落于亞得里亞、愛奧利亞海岸與巴爾干山脈之間的歐洲小國。東部沿海部分是平原,而其余部分是山區。關于該國對整個地中海水文,泥沙及營養負荷貢獻率的評估很稀少,其精度也不準確。
PhosFate的任務是用該國高空間分辨率的數據對當時的侵蝕狀況作基準評估,并檢驗設計的干預措施的功效。除此之外,還分析了由數據缺失造成的不確定性。
為了完成侵蝕和泥沙輸移評估,建立起了一個符合PhosFate要求的GIS數據庫。從不同來源收集到了必要的數字地圖和氣候數據。除此之外,也從文獻中收集了SS負荷數據以及其它侵蝕研究的結果,用來校準模型和執行對比。
對比文獻中評估結果,校正了河流長期平均排放。單參數組被用于整個國家。計算好的排放值與監測數據有很好的一致性,與文獻中(不是很準確的)評估值的**偏差為30%,土壤流失和滯留的參數被校正過,因此計算出的對地中海SS負荷的貢獻率與文獻中相關數據相吻合。
土壤流失在阿爾巴尼亞整個區域普遍顯著,但在位于該國北方、中部和南部的三個小區域特別顯著。
與Grazhdani(2006)研究結果相似,在這三個小區域中,土壤流失率高達超過10 t﹒ha-1﹒a-1 (噸每公頃每年),甚至損失率超過100 t﹒ha-1﹒a-1的情況也頻繁出現。
全國范圍內平均土壤流失率為31.5 t﹒ha-1﹒a-1,這一數字大大超過了10 t﹒ha-1﹒a-1的承受極限,但符合Bockheim (1997)報導的平均損失率。
該國總面積中近80%的區域遭受的是可以承受的土壤侵蝕。然而,其余20%的面積是大部分(93%)土壤侵蝕結果的主要原因。
具有**土壤流失級別的區域面積*小(其國土面積的8%),然而它制造了總土壤流失量的79%。
盡管該國產生了巨大的土壤流失量(90.5×106 t﹒ha-1﹒a-1),但只有大約60×106噸/年的懸浮泥沙通過河流被輸移到了海洋中。因此,大約1/3的流失土壤因為輸移路徑的滯留能力而不能到達海洋。相當多的泥沙截留是通過沉淀造成的,這種沉淀可能發生在地面,當地表徑流經過時速度降低(坡度減緩,土地覆蓋方式改變);也可能發生在河流系統,當水流速度因為渠道水文改變而下降(水庫、植被生長的渠道、緩水區、以及流經洪泛平原)。
在那些明確土壤流失率計算值高于10 t﹒ha-1﹒a-1的區域,按照其幾個干預方式,實施了管理方案分析。除此之外,沿**性水道的緩沖區也被評估。
除了綜合管理策略的評估,**干預程序也被應用。其目標是通過干預措施,使**負荷減少量**達到全部區域總量的4.5%。干預措施的成效隨流域的不同而變化,減少量從50%(Erzeni)到68%(Vjosa)。同樣的,該國干預場所的空間分布也并非均勻。大部分的干預措施集中于在3個主要區域中。從全國水平來說,這3個區域是侵蝕及泥沙負荷的熱點。
參考文獻:
Bockheim JG. Proposal to study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reducing soil erosion in Albania. Land Tenure Center,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USA; 1997.
Borah DK, Bera M. Watershed-scale hydrologic and nonpoint-source pollution models. Review of mathematical bases. Trans ASAE 2003; 46(6):1553–66.
Campbell N, D’Arcy B, Frost A, Novotny V, Sansom A. Diffuse Pollu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London: IWA Publishing; 2004.
Fread DL. Flow routing. In: Maidment DR, editor. Handbook of Hydrology. New York: McGraw-Hill; 1993. p. 10.1–10.36.
Grazhdani S. Albania, in: Soil Erosion in Europe (eds Boardman J and Poesen J), John Wiley & Sons Ltd, Chichester, UK. 2006.
Kovacs AS, Honti M, Clement A. Design of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 applications for diffuse phosphorus pollution using interactive GIS. Wat Sci Tech 2008; 57:1727-33.
Liu YB, de Smedt F. WetSpa Extension: A GIS-based Hydrologic Model for Flood Prediction and Watershed Management, User Manual. Brussels: 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 2008.
Liu ZJ, Weller DE. A Stream Network Model for Integrated Watershed Modeling. Environ Model Assess 2008; 13(2):291-303.
Neitsch SL, Arnold JG, Kiniry JR, Williams JR, King KW.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 TWRI Report TR-191. Temple USA: 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 2002.
Novotny V. Diffuse Pollution and Watershed Management. Hoboken USA: Wiley; 2003.
Ritter WF, Shirmohammadi A, editors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Boca Raton USA: CRC Press; 2001.
Strahler AN.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watershed geomorphology. EOS T Am Geophys Un 1957; 8(6): 913–20.
Vollenweider RA. Advances in defining critical loading levels for phosphorus in lake eutrophication. Mem Ist Ital Idrobiol 1976; 33:53-83.
Vollenweider RA, Kerekes J. Eutrophication of waters. Monitoring, assessment and control. OECD Cooperative programme on monitoring of inland waters (Eutrophication control), Paris: Environment Directorate, OECD; 1982. p. 154.
White DW, Smith RA, Price CV, Alexander RB, Robinson KW. A spatial model to aggregate point-source and non-point source water-quality data form large areas. Comput Geosci 1992; 18(8):1055-73.